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北部,总面积约10.04万公顷,是一个以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多样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西辽河上游水源涵养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赛罕乌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众多,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我国北疆的“天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2000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一、代代传承传递绿色接力棒。保护区成立之初,护林员住的是地窨子、马架子,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野菜、窝头。以鲍国章,张殿奎为代表的赛罕乌拉人扎根一线四十余年,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培养出林二代、林三代,甚至是林四代,始终坚守在保护区的一线。赛罕乌拉人代代传承守护这片绿水青山,他们让赛罕乌拉从一个采育生产型的林场转变成为一个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努力,赛罕乌拉被评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工作先进集体”,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生态站,4人分别被授予“青年科学奖”“绿色卫士奖”和“斯巴鲁生态保护奖”。新一代赛罕乌拉人将继续沿着前辈们的足迹砥砺前行,扎根在广袤的森林草原之间,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浸润赛罕乌拉的土地,把他们的理想镌刻进赛罕乌拉的绿水青山。
二、加强合作促进人才交流。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学校”和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六大宣传教育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业务交流,1人被聘请为硕士生导师,2人成为“赤峰市科技人才培带人”。赛罕乌拉2014年加入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与黑龙江五大连池、河南宝天曼两个生物圈保护区缔结为姊妹保护区,加强合作与交流,推进知识与技术共享;与锡林郭勒盟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巴林左旗乌兰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成立了罕山自然保护地联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7个森林生态站共同成立“大兴安岭区域生态联盟”,扩大了保护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了人才交流。
三、注重科研奠定多样性保护基础。赛罕乌拉利用“三站一基地”(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科尔沁生态综合观测与生态资产增值试验站、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每年开展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以上。张亚平、许智宏等6位院士先后到保护区考察指导工作,10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在保护区进行过课题研究,赛罕乌拉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6人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人获三等奖。保护区先后出版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志书》《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编目》《你我身边的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赛罕乌拉大型菌物图鉴》《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内蒙古半干旱区森林群落与气候变化》等多部专著,目前正在与河北大学合作编写《赛罕乌拉蛛形动物图鉴》。
四、强化监测彰显生态保护成效。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林草繁茂,生机盎然,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89.97%,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扩大,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赛罕乌拉自1983年起开展本底调查,40年来从未间断,采集、制作、储存了2万余份动植物标本,录制拍摄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完成了保护区哺乳动物、鸟类、维管束植物、苔藓、菌类等资源的监测调查。经科学估算,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达到3079种,其中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的动植物69种,与2011年相比,野生哺乳动物增加7种达到45种;鸟类增加15种达到252种;爬行动物增加3种达到11种;昆虫增加167种达到758种;野生维管束植物增加到99科404属850种;菌物增加327种达到622种。保护区内保存了中国最大的野生斑羚种群和重要的东北马鹿种群,野生马鹿种群从1995年的500余头增长到2388头。